育達科大

:::

苗栗客家產業開發史研討會於本校登場

【本報訊】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十一月廿六日舉辦「「苗栗客家產業開發史研討會」,邀集相關研究專長的產學界專家齊聚本校,力求從新層面揭示客家產業的社會經濟脈絡,提出客家產業開發史的學理與實務探究,並且探討苗栗地區特定產業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道,最後在綜合座談的激盪交流中圓滿落幕。
 
This is an image
王育文副校長(中)為研討會主持開幕。其左第一位為通識中心陳莉玲主任;
其右第一位為范光棣教授,第二位為黃鼎松委員。
 
 
本校長期投入客家文化研究
 
  本校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多年來執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學術機構與課程計畫,逐漸積累研究成果,王遠嘉主任在通識教育中心教學卓越計畫支持下,辦理此次研討會,邀請到苗栗客家耆老,同時也是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的黃鼎松先生,主持第一場次的研討議題,范光棣教授主持第二場次研討。同時,在聯合大學苗栗學研究中心劉煥雲教授協辦下,邀請多位在地產業研究專家發表論文。

 
This is an image
主持人范光棣教授(左二)介紹與會發表人
 
本校肩負振興在地客家產業使命

 
  研討會開幕式後,由王育文副校長與通識中心主任陳莉玲致詞。王育文副校長表示,育達科技大學校園位於苗栗縣「造橋鄉」,從字義象徵意涵分析,俗語曾說「造橋鋪路」,造橋即含有良好溝通、飲水思源、承襲福份及開創未來光明的積極意涵。
 
  另一方面,苗栗縣又是全省各縣市中客家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之一,同時苗栗地區也是客家族群移民臺灣重要區域,研討「苗栗客家產業開發史」即在詮釋早期客家祖先渡台移民對土地開墾的階段性內容,以及三百年來共同集體奮鬥的歷史記憶。這次校內外專家學者聚集在育達科技大學所在地─造橋鄉,深化詳細探討「苗栗客家產業開發史」各種議題,格外有其重要意義!
 
  王副校長還指出,育達科技大學不僅以地利之便具有「造橋」功能,在感恩客家鄉親、飲水思源,緬懷承襲客家文化遺產外,並且深具「鋪路」的開創性的偉大教育使命─即是以技職高等教育回饋苗栗鄉親,以客家產學研究振興地方產業的雙重目標使命!
 
  1860年後,臺灣開港,因北臺灣茶葉、樟腦經濟價值取代南部種植稻米、甘蔗,所得財富重新分配,迄1885年臺灣建省時,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由臺南移轉到北部;苗栗地區除了盛產茶葉,曾有過臺灣木炭銷售最大宗的的產業,沈葆楨與劉銘傳時期還曾主持石油開採事業,公館粗礦坑處下世界第二口油井開鑿紀錄。
 
  如今隨著產業發展與變遷,政府致力發展觀光、休閒與文化創意的推動,苗栗客家傳統的人文歷史藝術元素成為未來地方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育達創校於苗栗造橋,將責無旁貸地與本地伙伴院校共同攜手,為振興客家在地文化擔負重大使命。

 
This is an image
主持人黃鼎松教授和發表人對於此次議題討論相當熱烈。
 
 
  研討會力求從新的層面揭示客家產業的社會經濟脈絡,提出客家產業開發史的學理與實務探究;並且探討苗栗地區特定產業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道,諸如政府致力文化觀光園區、休閒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等。最後研討會在綜合座談的激盪交流中畫下句點。

 
This is an image
綜合座談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