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达科大

:::

苗栗客家产业开发史研讨会于本校登场

【本报讯】本校通识教育中心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十一月廿六日举办「「苗栗客家产业开发史研讨会」,邀集相关研究专长的产学界专家齐聚本校,力求从新层面揭示客家产业的社会经济脉络,提出客家产业开发史的学理与实务探究,并且探讨苗栗地区特定产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应对之道,最后在综合座谈的激荡交流中圆满落幕。
 
This is an image
王育文副校长(中)为研讨会主持开幕。其左第一位为通识中心陈莉玲主任;
其右第一位为范光棣教授,第二位为黄鼎松委员。
 
 
本校长期投入客家文化研究
 
  本校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执行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学术机构与课程计画,逐渐积累研究成果,王远嘉主任在通识教育中心教学卓越计画支持下,办理此次研讨会,邀请到苗栗客家耆老,同时也是行政院客委会谘询委员的黄鼎松先生,主持第一场次的研讨议题,范光棣教授主持第二场次研讨。同时,在联合大学苗栗学研究中心刘焕云教授协办下,邀请多位在地产业研究专家发表论文。

 
This is an image
主持人范光棣教授(左二)介绍与会发表人
 
本校肩负振兴在地客家产业使命

 
  研讨会开幕式后,由王育文副校长与通识中心主任陈莉玲致词。王育文副校长表示,育达科技大学校园位于苗栗县「造桥乡」,从字义象征意涵分析,俗语曾说「造桥铺路」,造桥即含有良好沟通、饮水思源、承袭福份及开创未来光明的积极意涵。
 
  另一方面,苗栗县又是全省各县市中客家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同时苗栗地区也是客家族群移民台湾重要区域,研讨「苗栗客家产业开发史」即在诠释早期客家祖先渡台移民对土地开垦的阶段性内容,以及三百年来共同集体奋斗的历史记忆。这次校内外专家学者聚集在育达科技大学所在地─造桥乡,深化详细探讨「苗栗客家产业开发史」各种议题,格外有其重要意义!
 
  王副校长还指出,育达科技大学不仅以地利之便具有「造桥」功能,在感恩客家乡亲、饮水思源,缅怀承袭客家文化遗产外,并且深具「铺路」的开创性的伟大教育使命─即是以技职高等教育回馈苗栗乡亲,以客家产学研究振兴地方产业的双重目标使命!
 
  1860年后,台湾开港,因北台湾茶叶、樟脑经济价值取代南部种植稻米、甘蔗,所得财富重新分配,迄1885年台湾建省时,台湾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由台南移转到北部;苗栗地区除了盛产茶叶,曾有过台湾木炭销售最大宗的的产业,沈葆桢与刘铭传时期还曾主持石油开采事业,公馆粗矿坑处下世界第二口油井开凿纪录。
 
  如今随着产业发展与变迁,政府致力发展观光、休閒与文化创意的推动,苗栗客家传统的人文历史艺术元素成为未来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育达创校于苗栗造桥,将责无旁贷地与本地伙伴院校共同携手,为振兴客家在地文化担负重大使命。

 
This is an image
主持人黄鼎松教授和发表人对于此次议题讨论相当热烈。
 
 
  研讨会力求从新的层面揭示客家产业的社会经济脉络,提出客家产业开发史的学理与实务探究;并且探讨苗栗地区特定产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应对之道,诸如政府致力文化观光园区、休閒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等。最后研讨会在综合座谈的激荡交流中画下句点。

 
This is an image
综合座谈与交流。